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 附录 > 中国陵墓制度简介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宏大的陵园建筑

罗哲文,刘文渊,黄彬,韩桂艳


  帝王陵墓除了它的主要标志封土方上坟头或是宝城、明楼之外,在它们的陵前还有一大片陵园建筑和“象生”仪仗队。帝王陵寝占地范围之大非常惊人,动辄数十里,上百里,较之生前的人间宫阙毫无逊色。如秦始皇的陵园,周长达六千二百九十四米,合十二里多。陵区范围更是惊人,唐太宗昭陵连同陪葬墓的范围占地面积达三十万亩,周长一百二十里。北京明十三陵和河北清东西陵的范围也都是百余里甚至数百里。
  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:
  —、祭祀建筑区:这是陵园地面建筑的重要部分,用来祭祀之用的。主要的建筑物是祭殿,早期曾称作享殿、献殿、寝殿、陵殿等等。明朝称作棱恩殿,清朝称作隆恩殿。棱和隆的意思差不多,都是说的祖宗恩德深厚的意思。在这一主殿的旁边,有配殿、廊庑,前面有焚帛炉(烧纸钱的)、大门等建筑;在殿的后面还有祭坛(明、清时为五供)等。这一组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,建筑物甚多,如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曾有房三百七十八间。从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明、清帝陵可以看到,这一组建筑群宛如宫内的建筑群一般。
  我们考查一下,这一宏大的祭殿建筑群,原来并不庞大,而是由很简单的建筑发展起来的。在很早的时候,只是陵前的一个简单祭堂。它产生的时间,当在从墓而不坟发展到有封土的过渡时期。据安阳殷代王陵(殷墟大墓)所留痕迹来看,可能已有祭殿了,但规模甚小。因时间太久,痕迹已不甚清楚,尚不能确考其情况。到了西周时期,墓上已出现了封、树、享殿、献殿,也就形成了定制。如在秦始皇陵,汉、唐诸陵遗址上,就已很清楚的看到祭祀建筑群,并已形成了城垣围绕的区域。除了帝王陵外,我们还可以从现存的汉代石祠、石室实物上得到旁证,如山东肥城孝堂山郭氏墓石祠,嘉祥武氏祠等等,它们都是墓前的享堂祭祀建筑物。现列举清东陵的建筑情况如下,自方城明楼往前为:
  石五供桌。用石雕制,下为须弥座,座上置石五供。正中是石香炉一个,两旁为烛台和花瓶各一对。香烛和花也都是用石雕成的,仿佛经常在上供似的。
  二柱门。两根石柱构成的冲天式牌坊门。
  三座门。是与隆恩殿相通连的琉璃门。
  三孔桥。在三座门之前通隆恩殿。
  隆恩殿。祭祀用的大殿,内设暖阁和佛楼。
  东西配殿。东配殿为供奉祝版之处,西配殿作为喇嘛念经的地方。
  焚帛炉。琉璃砖砌小亭。
  隆恩门。祭殿区的大门,两旁接围墙。
  值 房。东西各三间,为看守人员住宿之处,灰瓦顶。
  朝 房。东西各五间,东为茶膳房,西为饽饽房。
  神厨库。是一处为祭陵时制备祭品和存放供品的地方,里面还有宰杀牲畜的打牲亭,旁有井亭。
  祭殿碑亭。是进入祭祀建筑区的标志,又称神道碑亭或小碑楼,内竖死者的庙号、谥号石碑。
  二、神道:是通向祭殿和坟前的导引大道,又称作“御路”“甬路”等等。它纯属摆排场、壮观瞻之用的。这种神道每一个陵前都有,但是一个陵区内只有一条主神道,一般以埋葬第一个皇帝的为主神道。如明十三陵以永乐(朱棣)为主,清东陵以顺治为主,西陵以雍正为主。其余的为次神道,规模较小。
  这种神道也是从小而大发展起来的。自从出现了封土坟头之后,前有享殿,通向坟头必然会有一条整齐的道路,称作神道或墓道。起初是很短的,在道旁置少数石刻,道的入口设阙(中间空缺的大门)。早期陵墓前的神道石刻现在保存不多,秦、汉诸陵尚未发现,仅霍去病墓尚存十四件,但其性质与神道石象生还有所不同。到东汉时期,在河南、四川等地的墓阙旁尚存有石兽,名叫“辟邪”,也称“天禄避邪”,取天赐其禄,避除邪恶的意思,当是作为守墓之用的了。南京附近的六朝陵墓已有了辟邪、狮子、墓表和墓碑,基本上形成了规制。到了唐朝,陵前神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,大型的石刻仪仗队“石象生”已经形成。如像陕西乾陵的神道,全长已有一公里许,前面神道的两侧,借梁山双峰以为天然之阙,更在峰顶建阙楼,远望之似双乳,遂被人称之为乳峰。神道口上建望柱一对,望柱之后依次为翼马(亦称天马)一对,朱雀(为鸵鸟形象)一对,引马石人五对,石人像十对,石狮一对(另有六十一王宾石像,不在神道之上,作为附加的内容)。宋陵神道基本与唐陵相似,但规制则远逊了。
  明、清时期的帝王陵神道,可谓发展到了顶点。明十三陵神道全长达七公里多;清东陵神道亦长达十余里,两旁建筑和石刻完全仿照明十三陵布置,最前借龙门口两旁山峰为阙,似效乾陵双峰之意。东陵神道和两侧的布置情况为:
  石牌坊。为陵区前的入口建筑物,仿木构雕制。
  大红门。陵区的正门。
  更衣殿。在大红门内东侧,祭陵时更衣之所。
  神功圣德碑楼。楼内碑文记述此陵帝王一生之重要“功绩”,碑楼外四隅有石华表各一。
  影壁山。是一座利用原有土丘并加人工筑成之山,使从外面不能一眼望穿。
  石望柱。一对,表示“象生”仪仗队的入口。
  石象生。意思是用石头雕刻的文武官员和珍贵兽类组成的仪仗队,犹如“生”的一般,也称作“石人石马”、“石人石兽”或“十八对”。从望柱之后依次为:狮子坐立各一对,獬豸坐立各一对,骆驼坐立各一对,象卧立各一对,麒麟坐立各一对,马卧立各一对,武臣立像两对,文臣立像两对,勋臣立像两对。
  龙凤门。亦称棂星门,为与前半部神道的分隔建筑,到此已进入陵的中心了。
  七孔桥。由于神道漫长,中隔河沟,修桥以渡,同时也是道上的—个组成部分。此桥也称作神道桥。
  再前为神道碑亭(小碑楼),已是祭殿区的一部分了。
  三、护陵监:明、清陵称陵监,是专门设置的保护陵园的机构。每一个皇帝的陵都有一个护陵监,外面有城墙围绕,里面有衙门、市街、住宅等等。自从墓上有了坟丘和祭享建筑之后,就必然要有人看守。一般坟墓的守坟人不一定是专职,而帝王陵则由于规模宏大,葬者尊贵,殉葬物极多,必须设置护陵机构,才能防止盗挖和破坏,确保陵墓安全。秦始皇陵已经有了庞大的护陵机构。汉武帝的茂陵,采取了把文武大臣、富户豪绅迁居陵区的措施,把茂乡升格为县。官宦富商迁此的有二十七万余人,有富甲长安之称。除了地方官有护陵之责以外,还特设了陵令、属官、寝庙令、园长、门吏等官,来专职管理陵园。据文献记载,当时负责日常浇树、洒扫的就有五千人之多。
  历代帝王莫不把保护看守祖宗的山陵,作为皇家的特别重大的事情来办。第一是相信祖宗有灵,还在保佑他们的江山社稷,永久统治着他们所打下来的江山;第二是对祖先的崇拜,感恩戴德。因此,不惜付出很大的代价,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进行保护管理,委派亲王大臣和许多官吏担任护陵工作。有了这许多护陵人员,就得有许多为之服务和供应的人员,这样,一个本来是荒郊僻野的陵区,很快就发展起来了。如汉长安的汉高祖长陵、惠帝安陵、景帝阳陵、武帝茂陵、昭帝平陵先后分设了五个陵县,成了繁华之区。唐代诗人杜甫的《秋兴》诗中曾以“同学少年多不贱,五陵裘马自轻肥”的句子,形容这一五陵特区的富豪景象。河北遵化清东陵,除了分设陵监之外,还专门修了一座“新城”,作为护陵之用。
  

中国名陵/罗哲文,刘文渊,黄彬,韩桂艳著.—天津:百花文艺出版社,2006.6

您是第 位访客!